沐鸣2注册課程建設一覽
國家一流課程 | ||
課程名稱 | 課程負責人 | 獲獎年度 |
畫法幾何工程製圖Ⅰ | 單鴻波 | 2023年 |
上海市精品課程 | ||
課程名稱 | 課程負責人 | 獲獎年度 |
畫法幾何及工程製圖 | 王繼成🚵、單鴻波 | 2006年 |
機械原理 | 孫誌宏 | 2008年 |
機械製造技術基礎 | 李蓓智 | 2016年 |
上海市重點課程 | ||
課程名稱 | 課程負責人 | 獲獎年度 |
機械原理 | 孫誌宏 | 2007年 |
液壓與氣動技術 | 孟婥 | 2010年 |
機械設計基礎 | 唐林 | 2011年 |
產品設計 | 胡錦 | 2011年 |
紡織機械 | 陳革 | 2015年 |
控製工程基礎 | 何勇 | 2017年 |
微機原理及應用 | 李慧敏 | 2019年 |
自選綜合實驗 | 陳玉潔 | 2020年 |
機械動力學基礎 | 嶽曉麗 | 2022年 |
工程製圖 | 於海燕 | 2022年 |
機器人技術基礎 | 周其洪 | 2023年 |
沐鸣2注册本科教學成果一覽
省部級及以上教學成果獎 | |||
項目名稱 | 獎勵名稱 | 獲獎者 | 獲獎時間 |
工程製圖課程改革與建設 | 國家級優秀獎、上海市教學成果特等獎 | 朱輝、唐保寧、曹桄 | 1989年 |
《紗線力學問題》 | 國家教委優秀教材獎 | 陳人哲 | 1992年 |
機械設計與製圖一條線綜合課程建設與改革 | 國家級二等獎、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 | 王寵武、高學滿、曹桄、袁璧君🦐、吳祚常 | 1993年 |
《機械原理》教材 | 國家教委和上海市優秀教材一等獎 | 華大年等 | 1995年 |
面向21世紀紡織高校人才素質的研究與發展 | 紡織工業局優秀教育成果一等獎 | 張家鈺 | 1999年 |
面向21世紀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趨勢的研究 | 紡織工業局優秀教育成果二等獎 | 陳瑞琪 | 2000年 |
面向21世紀高校機械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上海市教學成果二等獎 | 吳良、王生澤等 | 2001年 |
工程訓練中心創新教學的改革與實踐 | 上海市教學成果三等獎 | 姚大同等 | 2005年 |
面向新世紀的“機械原理”課程改革 | 上海市教學成果三等獎 | 孫誌宏等 | 2005年 |
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 上海教學成果一等獎 | 孫誌宏、王永興等 | 2009年 |
《先進製造技術》教材 | 上海市優秀教材二等獎 | 李蓓智等 | 2011年 |
發展紡織機械特色,深化機械專業實驗教學體系建設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紡織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三等獎 | 丁彩紅、孫誌宏等 | 2011年 |
依托課外科技競賽平臺,以強化實踐為特色的圖學課程理論與實踐教學體系建設與改革 |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 單鴻波🔘、於海燕等 | 2013年 |
以學會為橋梁,高校🕵🏻♂️、學會和企業協同推進工程圖學教學改革的探索和實踐 | 上海教學成果二等獎 | 楊建國©️、單鴻波等 | 2013年 |
《產品設計創意表達-速寫》教材 | 上海普通高校優秀教材獎 | 胡錦、姚子穎等 | 2015年 |
資源整合和共享的本碩博先進製造科技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 上海市級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一等獎 | 李蓓智、楊建國等 | 2017年 |
全方位資源整合👨🏻🌾、共享、開放和互動的本碩博一體化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 省級教學成果獎(紡織工業聯合會)三等獎 | 李蓓智👩🏻、楊建國等 | 2017年 |
CDIO工程教育理念指導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與成效 |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教學成果獎三等獎 | 駱祎嵐🏋🏿♂️、王俊民等 | 2017年 |
以問題求解為導向的工業設計創新教學探索與實踐 |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教學成果獎三等獎 | 姚子穎、徐洋等 | 2017年 |
基於協同創新的國際化設計課程教學新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教學成果獎三等獎 | 王思萍💋、姚子穎等 | 2019年 |
教學與科研深度融合下紡織機械類研究生的培養 |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 孟婥🚜、孫以澤等 | 2019年 |
《畫法幾何及工程製圖》教材 |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首批上海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 朱輝、單鴻波等 | 2021年 |
《紡織機械設計基礎》教材 | 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學會優秀教材一等獎 | 陳革🏋🏿♀️、孫誌宏等 | 2021年 |
新工科背景下紡織特色高校機械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實踐 |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 張潔、周其洪等 | 2021年 |
深度教與學立體化協同培養工科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途徑的探索與實踐 |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 周其洪、陳革等 | 2021年 |
服務紡織工業,重塑圖學基礎,構建工程圖學新工科教育體系 |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 於海燕🏄🏻♂️、單鴻波等 | 2021年 |
新工科背景下多維度協同推進機械製造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 王慶霞🧏🏻♀️、周亞勤等 | 2021年 |
創新設計工程的新型工業設計人才培養方法與實踐研究 |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 沈瓊、周豐等 | 2021年 |
傳承紡織特色✮,三融合與四維一體的機械工程專業本科創新人才探索實踐 | 上海教學成果一等獎 | 張潔👵🏽、鄭小虎📉、呂佑龍、周其洪、陳革、汪俊亮、駱祎嵐、張朋、方寶紅、李寧蔚 | 2022年 |
全貫通•註靈魂•激活力,機械類專業基礎教學強基創新與實踐” 榮獲二等獎 | 上海教學成果二等獎 | 單鴻波、於海燕、王永興、孫誌宏🌮🍪、呂宏展👲🏻、周其洪、周申華、李寧蔚🌿、王思萍、馮培 | 2022年 |
以虛促實👨🏽🦲,融合創新——基於全流程虛擬仿真平臺構建的紡紗學數字化教學改革與實踐 |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教學成果獎特等獎 | 王新厚,李誌民,陳長潔,孫曉霞,郁崇文,陳玉潔,陳文娟,郭建生,李衛東 | 2023年 |
厚基礎·強實踐·重創新,紡織智能製造復合型人才培養 |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教學成果獎特等獎 | 孟婥,陳玉潔,張玉井,孫以澤,季誠昌,徐洋,李培波,盛曉偉 | 2023年 |
面向國家重大戰略剛需的高端紡織裝備領域研究生培養模式創新 |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 季霞,郗欣甫,李姝佳,周其洪,項前,孫誌軍,白濤,閆紅霞 | 2023年 |
知識遞進與行業特色並進的機械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 於海燕,單鴻波,李姝佳,王慶霞,周申華,周其洪,孫誌宏,安晴晴,王思萍,楊蓉 | 2023年 |
構建“1+X+Y”科創育人體系,著力提升研究生科學素養與實踐創新能力 |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 王新厚,楊蓉,白濤,陳玉潔,安晴晴,葉聖華,胡敏,宋文博,王曉暉 | 2023年 |
高端製造需求引領與資源整合、訂單式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群建設實踐 |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 吳重軍,呂誌軍,王慶霞,李康妹,彭倚天,龐靜珠,周亞勤,周虎,胡俊,張建國 | 2023年 |
上海發展汽車工業教育基金會教學成果獎 | |||
項目名稱 | 獎勵名稱 | 獲獎者 | 獲獎時間 |
《立體織物及復合材料》教材 | 上海發展汽車工業教育基金會優秀教材二等獎 | 道德錕 | 1998年 |
《現代製造工程》教材 | 上海發展汽車工業教育基金會優秀教材三等獎 | 秦鵬飛 | 1999年 |
《數控機床》教材 | 上海發展汽車工業教育基金會優秀教材二等獎 | 秦鵬飛 | 2001年 |
專著《並行工程中面向成本的設計》 | 上海汽車工業教育基金會優秀教材三等獎 | 陳曉川 | 2005年 |
《產品設計中的人機工程學》教材 | 上海汽車工業教育基金會優秀教材三等獎 | 秦鵬飛 | 2007年 |
《光電傳感器及應用》教材 | 上海發展汽車工業教育基金會優秀教材二等獎 | 何勇 | 2007年 |
《產品設計創意表達—模型》教材 | 上海汽車工業教育基金會優秀教材三等獎 | 鐘家珍🧖🏻♀️、王思萍等 | 2013年 |
《產品改良設計》教材 | 上海汽車工業教育基金會優秀教材三等獎 | 唐智😶、王生澤等 | 2013年 |
沐鸣2娱乐教學成果獎 | |||
項目名稱 | 獎勵名稱 | 獲獎者 | 獲獎時間 |
機械原理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 | 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 孫誌宏、高誌民 | 1998年 |
《微機原理及應用》課程建設 | 校優秀教學成果三等獎 | 楊向萍、林申⛏、黃俊 | 2000年 |
機械原理與設計課程建設 | 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 管伯良🏓、高誌民📊、孫誌宏 | 2000年 |
提高學生計算機繪圖設計能力的教學實踐 | 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 管伯良🙋、王永興、高誌民 | 2002年 |
面向新世紀的“機械原理”課程改革 | 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 孫誌宏、莊幼敏💁🏻♀️、高誌民 | 2004年 |
工程訓練中心創新教學的改革與實踐 | 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 姚大同等 | 2004年 |
改革機械專業實踐教學,加強工程綜合能力培養 | 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 丁彩紅🏃🏻♂️➡️、孫誌宏、林申😨、吳喜如👨🏻🔧、陳玉潔 | 2010年 |
基礎知識學習與創新能力培養有機結合的教學理念——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探索 | 校優秀教學成果三等獎 | 唐林🥾、陳革、馬曉健 孫誌軍🫴🏽、裴澤光 | 2010年 |
面向卓越工程人才培養的工程圖學教學新體系的研究與實踐 | 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 於海燕、單鴻波、王永興、王曉紅、金怡 | 2012年 |
打破體製壁壘,探索高校🧜♀️👢、企業、協會協同育人新模式 | 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 楊建國👃🏼、單鴻波、李金海 | 2012年 |
創新“兩線一平臺”建設👨🏻🌾,構建機械專業基礎工程教育體系 | 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 王生澤、王永興🫰🏻♒️、於海燕、單鴻波、周申華🫱、孫誌宏、駱祎嵐🗡、陳玉潔、吳喜如、陳慧敏 | 2015年 |
具有現代紡織機械特色的機械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 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 陳革👊🏼、楊崇倡、孫誌宏、周其洪、裴澤光 | 2015年 |
面向設計實踐與創新的產品設計系列課程建設與教學探索 | 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 姚子穎、陸金生🧗♂️、王思萍、楊鐘亮、莫偉平 | 2015年 |
創客理念引領應用型人才培養,創新模式建設機械工程實驗中心 | 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 駱祎嵐、陳玉潔、單鴻波、周申華、王思萍 | 2015年 |
授課/教材/實驗三位一體夯實 《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課程建設 | 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 李蓓智、周亞勤、項前、王慶霞、龐靜珠 | 2015年 |
工科背景下工業設計專業“試驗班”模式下的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 | 校優秀教學成果三等獎 | 王思萍、單鴻波🤽🏿♂️🅾️、劉誌輝、姚子穎🕧、唐智 | 2015年 |
全方位資源整合、共享、開放和互動的本碩博一體化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 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 李蓓智🌘、楊建國🕢、王慶霞、項前、周亞勤、呂誌軍🖌、閆如忠、龐靜珠、吳喜如、陳曉川 | 2017年 |
CDIO工程教育理念指導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與成效 | 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 駱祎嵐、王俊民🤿、姚子穎🚶➡️、陳玉潔、王思萍 | 2017年 |
工業4.0背景下多位一體的機器人課程教學 | 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 周其洪、陳玉潔✣、孫誌宏、李姝佳、周申華 | 2017年 |
基於案例教學的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探索和實踐 | 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 徐洋、孫誌宏、王慶霞、唐智、陳玉潔 | 2017年 |
基於產出導向OBE 的復雜機械工程問題實驗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 校優秀教學成果三等獎 | 陳玉潔、駱祎嵐、徐洋、周申華、單鴻波 | 2017年 |
以問題求解為導向的工業設計創新教學探索與實踐 | 校優秀教學成果三等獎 | 姚子穎📰、徐洋、王思萍👨🏼🔧⛔️、駱祎嵐、倪敏娜 | 2017年 |
基於協同創新的國際化設計課程教學新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 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 王思萍🛗、姚子穎❎、周其洪👩🏿✈️🧑🏼、沈瓊、姜鑫玉、楊鐘亮⛓️💥、莫偉平 | 2019年 |
新工科背景下紡織特色高校智能製造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 校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 | 張潔、周其洪、鄭小虎、駱祎嵐、李寧蔚 | 2020年 |
夯實圖學基礎🚜,構建工程圖學新工科教育體系 | 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 於海燕♚、單鴻波、周申華🧑🏻🦽、王永興🙆🏼♀️🏦、孫誌宏🛃、龐靜珠🙆♂️🦸🏽♀️、呂誌軍、馮培、張慧樂 李姝佳 | 2020年 |
新工科背景下多維度協同推進機械製造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 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 王慶霞💅🏿、周亞勤💁🏽🧚🏿♂️、胡俊🧏🏼♀️、龐靜珠、呂誌軍🍝、項前、吳喜如、鄭小虎、吳重軍 | 2020年 |
創新設計工程的新型工業設計人才培養方法與實踐研究 | 校優秀教學成果三等獎 | 沈瓊🤥、周豐、周其洪、姚子穎🎯、王思萍 | 2020年 |